腸癌成頭號殺手 「食肉獸」最危險?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7/06/09 11:3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4

分享:

分享:

腸癌,香港最常見癌症,以一生作計算,每21名男性以及每39名女性有一名會患上。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指出,相比10年前,最常見癌症是肺癌,但近5年腸癌的個案愈來愈多,10年內不斷攀升,早於三、四年前已取代肺癌成為香港常見癌症首位,每年約有5,000宗新症,4成病人會死亡。

引致腸癌原因眾多,包括:年長、家族遺傳、肥胖、煙酒過多、缺乏運動以及飲食習慣。

飲食習慣是最常見的因素,近20年亞洲人跟隨西方飲食方式,常吃高脂、快餐及加工食物,多肉少菜,令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增加。

誘發腸癌其中原因是飲食習慣,包括多吃快餐、加工肉類及高脂食物的不良飲食習慣。

有年輕化趨勢

年輕腸癌個案亦不鮮見,年紀最小的第4期腸癌病人,他臨床上見過僅得18歲。「腸癌患者中位數多為60歲,六成1至3期;四成為第4期。徵狀為大便出血、大便習慣改變、消瘦等。」

事實上,腸癌可以預防,早期檢測到腸癌,存活率很高。邱醫生表示,部分瘜肉是腸癌的前奏,從大腸鏡檢查若見到瘜肉都會切除,以免有機會惡化為癌病。

1至3期的腸癌沒有擴散迹象,病人進行手術及電療(第3期患者),當中七、八成為康復。但另外四成病人一發現腸癌已擴散,即第4期或稱末期癌症,他們會進行RAS基因化驗,以決定只接受化療抑或針對性標靶藥物加化療。

未惠及所有末期腸癌患者

本港現時每年第四期腸癌患者約2,000人,在現時一綫的治療方案下,由政府免費為病人化驗RAS後,如屬「RAS無變異」患者(約有920人),就會建議加入特定的標靶藥物治療,以減低死亡風險約3成、減低惡化風險約4成及有3倍機會讓腫瘤縮小以延長壽命。

全球以此方案治療末期腸癌病人已有10年,可惜於2016年獲得政府關愛基金資助使用標靶藥物的僅有55人(僅限於資助只有肝轉移的第4期腸癌患者),其餘患者需自行負擔標靶藥物。

大腸癌的症狀包括:大便有血或呈黑色、大便帶有黏液、大便習慣改變 (如持續的便秘或腹瀉)、體重下降等。

香港藥物資助制度一向參考英國標準,該類針對「RAS無變異」患者的第4期腸癌標靶藥物,已於2017年3月獲英國政府國家健康及臨床卓越研究院(NICE)納入藥物資助項目。

NICE指標十分嚴格,經過多重挑選才把針對性腸癌標靶藥物納入資助,此做法能提升治療成效,延長病人性命,也合乎成本效益。

建議港府應盡快放寬藥物資助條件,使更多第4期腸癌病人能使用有效的標靶藥物。

【延伸閱讀】男人最痛 常喝牛奶增前列腺癌風險

【延伸閱讀】卵巢癌病發率創新高 邊類人最高危?

【延伸閱讀】中大破癌細胞抑免疫力變惡之謎 冀研發中藥抗癌

撰文 : 周美好 TOPick記者